拍照很簡單,無非也就是一個曝光的過程,但是想要拍的好就要牽涉到很多的學問。尤其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黑科技伴隨著新的相機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需要學習的內容就更多更多,很多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理論知識還沒有那麼的紮實所以拍不出那麼理想的畫面,但是總會有一些錯誤的觀念來引導著我們。
當然說錯誤會有些牽強,畢竟這些都是屬於個人的態度問題,有些人就喜歡這樣,也不能說他錯。
但是,試著往別的方面去想一下,會不會可能更好?
1、後期就是罪,就像造假一樣
當然後期要分兩種,我們分別來簡單討論一下。
一種是簡單的調色,在我看來這其實應該是屬於攝影的一部分,是包括在前期準備,中期拍攝,後期調整中的一整套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是為了讓我們拍下來的畫面的表現更接近我們內心所想。
有些人說他不喜歡調色,說那樣就改變了相機的本意。可是你知道嗎,不管是膠片攝影還是數碼攝影,你所看到的出來的影像都是已經被調整過的了。對於膠片攝影來說,藥水的配置,沖洗的流程以及掃描儀器的設置都決定著出片的效果,而那些膠片時代的大師無一不是暗房處理的大師。而數碼攝影所直出的 jpg 則本來就是已經被相機內置的軟件所優化過。
對於影像來說,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直出,說喜歡直出的人不過是因為他們太懶。
第二種就是改圖了,改圖就並不僅僅是屬於拍照範疇的了,而更多的屬於創作的範圍。有些人就是 Ps 功力了得,用軟件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添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製作那些超現實主義的作品。就和繪畫雕塑那樣,能說有錯嗎?當然不能。
不過如果是掛著紀實的幌子而擅自修改圖片的內容改變圖片的真實性,這個就屬於個人人品問題了。
2、完美的曝光
每個人都在追求完美曝光的路上踩過坑,他們想要追求那最最精準的曝光,他們認為每一個畫面一定都會有一個最準確,最佳的曝光值,甚至拍出來的照片稍微過曝/欠曝了一點兒都得刪掉了重拍。
可是哪兒有完美曝光啊?所謂的完美曝光更多的是一種視覺體驗,而這種體驗更是因人而異,在每個人看來都是不一樣的。
稍微過曝的照片,可能看起來會更加明亮,也更賞心悅目。
而稍微欠曝的照片,則色彩飽和度更高,層次感反而更加豐富。
並且由於我們每台相機所使用的感光元件(各種品牌的膠片,各家的 CMOS)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參數所拍出來的效果也是絕對不一樣的。
3、像素越高就越好
乍一看這好像沒什麼毛病,畢竟在裝備競賽上面各家也都會不遺餘力的以像素作為一個競爭指標不斷推出更高的噱頭來吸引消費者的購買。
可能對於那些專業攝影師來說,高像素意味著可以打印更大幅面的海報,所以很必要。但是對於很多一般的家用用戶來說,他們大多時候都僅僅只是在屏幕上觀看照片,或者打印出不超過 A4 幅面大小的照片。說真的,以肉眼來看很難區分 1600 萬和 4000 萬像素的區別。
很多手機都說自己有 2000 萬像素了,真的有 800 萬像素的手機拍出來的好嗎?
更多只是心理作用,說出來也不過是個噱頭罷了。
4、光圈越小畫質越好
不同的光圈對於圖像質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不管是最大或者最小的光圈都不能提供最清晰的畫質,很有可能會拍出看起來很「肉」的畫面。
如果你傾向於在拍攝的時候使用小光圈(對於風景攝影師來說),那麼你就不得不注意鏡頭的衍射現象,衍射是一種波,就像一圈一圈的水波紋那樣。
對於攝影來說,在光圈收縮過小的情況下,光線的最小分辨率尺寸可能會大於像素的尺寸,這就導致了即使我們有很高的像素,也不會取得非常銳利的畫面。
因此,雖然你想要更寬的景深,更長時間的曝光,但是 f/22或者 f/16 時候的畫面,會不如 f/11 時候來的清晰。
你可以試著在每個光圈都拍一張照片,然後看看你能夠接受的最合適光圈。
5、全手動擋更專業
反正除非是拍星軌或者拍夜景,我是從來都沒用過全手動。
大部分的時候我會使用 A 檔,讓機器去決定該使用多少快門,這樣我在看到想要拍攝的畫面的時候能夠用極快的速度去構圖對焦以及拍攝。
除非是那些創造性的畫面需要設置不同的光圈快門以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否則什麼都使用手動擋真的沒啥必要。
但是你要學習使用全手動倒是真的,只有掌握了手動,才能得心應手的去轉換設置以拍出你想要的效果。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